窗外送來的禮物
作者&繪者: 五味太郎
譯者: 鄭明進
出版社:上誼文化公司
出版日期:2000/11/15
語言:繁體中文
定價:280元
這是一本可以互動、趣味性十足的繪本,孩子們可以享受翻閱時拉開書頁、手戳洞洞的樂趣。
我們跟隨著聖誕老人的視角,從窗戶的洞洞局部看到了正在房內睡覺的動物,然而因為不能縱觀全局,貌似送錯了禮物,實際上也能夠有別種運用方式呢。
動物們收到禮物的驚喜與溫暖一一寫在臉上,也讓我們感受到寒冷中一起依偎共讀的美好。
禮物及其相關用品的台語說法
剛才翻閱了一本雜誌《鄉間小路》2019.April,這一期的主題是「等路」,臺語稱禮物為「等路」(tan loo)
關於禮物的相關台語用語節錄如下,資料來源《鄉間小路》2019.April,「等路」,P6-9
禮物的台語說法
伴手, phuann-tshiu。連橫《台灣語典》:「贄日伴手。俗赴親友之家,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。而台北曰手訊;謂手之以相問訊也。」贄的意思就是禮物,伴手是前去拜訪親友時攜帶的禮物。不僅通行於閩南與臺灣地區,浙江溫洲等地,也有此文雅的說法。
等路,tan-loo。坊間有一說是孩子們「等」待大人自遠「路」親友家回來,等路於是成為大人外出旅要或拜訪親友,帶回給家人或小孩的禮物;也有一說是過去親朋好友來訪時,主人總會在路口等待,準備為客人帶路,客人帶去的禮物因此稱作等路。
平時親友家作客,農曆年節及新婚歸寧更是「來時伴手,回時等路」,不可失禮。民間有「妗仔愛伴手,姑仔愛等路」一句俗諺,可看出伴手與等路送禮方向的差異。
帶手,tua-tshiu。此為金門話,指探訪親友時帶的禮物。新竹也有相似用法「帶手物」tua-tshiu-mngh。
吳灜濤《台灣民俗,歲時》:「自初二起,媳婦回娘家探親,稱曰『做客』,即歸寧。…歸寧時,隨帶禮品,謂帶手。」帶手在此指媳婦初二回娘家時帶的禮物。
手信仔,tshiu-sin-a。「信」在古代是傳遞訊息的使者,到唐代則引申為禮物,「手信」則是親手送人的禮物,通常指可作為禮物的糕餅零食,是港澳地區很普遍的說法。
お土産(おみやげ)。此為日語「土産」発音,一般指外出観光、出差帯回的礼物。臺湾曽被日本統治,臺語因而保留一些日語詞彙。臺語另有「名產bing-san」及「特產tik-san」的說法。
禮物詞彙
厚禮數,kau-le-soo。禮數周到。
貺, hing。主人贈禮致謝。
揀,king。挑選。
街市, ke-tshi。商店集中的街道。
送禮, sang-le。送禮
勞煩/費氣, lo-huan/hui-khi。勞煩他人送禮的客套話。
罐頭, kuan-thau。罐頭。
攢, tshuan。準備。
禮盒, le-ap。禮盒
茶米, te-bi。茶葉。
厚酒, kau tsiu。酒精成份高。
謝謝您閱讀拙作!您的讚聲,是我最大的鼓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