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這天下午我一如往常時間到學校接兒子放學,在校門口等待時看到杜老師一路向我前來。
她跟我說方才教室進行一場活動,要請小朋友畫出學校附近的街道。
小朋友們都非常的興奮。
由於我兒非常喜歡畫馬路,在家時他也常這麼做,他會設計各式路線,再讓他的小汽車或火車在道路上行駛。
如果沒有自己創作,他就會將小車子行駛在圖畫書中。
因此近期共讀時,他只要看到有馬路的畫面,都會很開心的拿出小車子開過去。
既然這是個令人興奮的活動,對於班上只有5個女生,將近20名男孩的班級,想必喜歡街道、交通這類的小孩比例也頗高。
迫不及待想要創作的小朋友們,自然是擠成一團。
杜老師跟我說我兒踢人,要我在孩子管教上多加費心。
聽到這件事情的當下,我自然是非常驚訝、難過、對被踢的小朋友感到非常抱歉。
我向她詢問當時情景以及被踢的小朋友是否受傷?
得知兒子被指責時哭了、被踢的小朋友沒有大礙,有幫他擦藥。
在我等待兒子走出校門時,我一直在思考,我該怎麼跟他溝通,又不要傷到他的心?
這時我想起了先前閱讀李崇建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,根據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‧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的說法,所有的人際互動,都隱藏著一個冰山(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Satir model)。
杜老師跟我簡述這個事件,但我並不能得知兒子內心的情緒與對待事件的想法。透過好奇與同理心,我即將和他展開一場對話。
向孩子展現同理心
為了探究這件事底下的冰山樣貌,我想跟兒子站在同一個角度,展現同理心,因此我先講了一個故事…
兒子一出校門,我忍著不罵他。我將最近共讀的《馬鈴薯村的可樂餅慶典》裡的故事稍微改編一下。
我說學校最近要舉辦可樂餅慶典,全校共同製作一個超大可樂餅,製作完成後,煎得恰恰,呈現金黃色澤的可樂餅散發誘人香氣。
小朋友們團團圍繞在可樂餅周圍,每個人都想第一個品嚐。
結果啊~有好多小朋友被擠出去了,場面一片混亂。有人大哭、有人不開心報復式的打回去…
最後老師發火,誰都吃不到可樂餅了。
開心的慶典活動,難過的結束,這真是件讓人沮喪的回憶。
兒子的表白
楊●●把我擠出去,我很生氣…我知道我的行為不對…
兒子說他非常想畫馬路,他說這幅畫裡有公園、體育場…
正當他在興頭時,他被楊●●擠出去了,他很生氣,於是就用腳踢他。
我知道這樣子不對…
老師有幫他擦藥…
媽媽友的教養分享
獨生子女和有手足的家庭是否在人際相處上有所差異?
我將此事分享給媽媽友小魚,小魚是一位有雙寶的媽咪。
她說她曾擔心大兒子在學校會打別的同學,她向老師詢問所幸目前還沒發生過。
但大兒子在家有時會故意絆倒妹妹、拿玩具敲妹妹頭…
聽完她的回饋後,我又再想。
1、小魚的大兒子因為年紀大上我兒一歲,在心智上的成熟度自然比我兒再更進一步。
2、我兒是獨子,在家沒有遇過和年紀相彷兒童互相爭執情景。即便是在外遊玩有遇到爭吵,通常由於照顧者會緊迫盯人,因此往往能及時制止。
總結
除了探究孩子的冰山,自我冰山探索同等重要
1、透過這件事我自己也在深刻反省,在家是否曾因兒子不乖就動手打他。我必需承認我的確有揚言要拿出棍子修理他,雖然沒有行動,但這在他的腦海裡已烙成印記,造成他面對衝突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動手。
2、透過這次事件,讓我聯想到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提到的方法。以好奇的恣態、同理的角度來打開冰山大門。
雖然杜老師已經跟我簡述過一遍事件發生起始。但我還是很想知道兒子的情緒、從他的眼中看到的狀況是如何?
我改編《馬鈴薯村的可樂餅慶典》,將場景搬到學校。想像一個歡騰的活動卻因擁擠吵鬧而難過收場。
我跟兒子說,當下遇到被推擠真的很容易會感到生氣。但千萬不能動手發洩怒氣,我們要先冷靜,可以找老師、活動主辦方或父母討論解決辦法,說出自己的感覺,聊一聊之後心情搞不好就會平緩許多。我們可以學習煮《生氣湯》裡的媽媽,將怒氣、不開心移注意力。
3、在跟兒子聊過之後,兒子說他知道了,他也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。
隔天在學校又要將鄰里街道的畫作再畫完,兒子又被擠出去(不同人),這次他有跟老師報告了。老師也有詢問擠人的同學是否有此事。
我很開心兒子有忍耐住生氣的心情,控制情緒,找人一起討論解決辦法。這條路是大人小孩要共同面對的課題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