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
雖然我兒已經5歲了,這本書記錄的是0-4歲的小孩發展狀況。
每篇以生活化的方式,帶入一些科學知識,讀起來輕鬆,又能夠有“原來小孩的行為跟他當下的發展是有關聯的啊“。
以下節錄一些片段。

p131
「不要不要期」,乃是因因為孩子的要求和社會規範或父母當時狀況有衝突。孩子在試探自己的要求可以被接受到什麼程度,同時也是在試探父母的耐性。這時期,父母會覺得痛苦,有時還有深感煩惱,事實上,我們應該為孩子這種心理層面的成長而開心。

一歲半後期的幼兒稱為「命名期」,因為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名字,所以會頻繁詢問東西名稱。藉由這些疑問而學會的單字量爆炸性增加,在命名期,詞彙會增加三百個左右。

p162
幻想式扮家家酒也可以解釋成是與自己的相對化有關的變化。用「我」來稱呼自己,也是讓自己抽象化。脫離「自己」這個絕對性存在的實際物體,可以讓它昇華成沒有實體的相對存在。幻想式扮家家酒也是沒有實體的抽象遊戲。

p182大腦輸出,比輸入重要。

p204
遺傳和環境影響各半
讓我們以明顯受到遺傳學影響的「絕對音感」為例。並不是只要擁有絕對音感的必要基因連鎖群,就一定有絕對音感。除了要有適當基因,還必須在孩提時代接受「適當的教育」這環境因子。也就是說,如果沒有接受絕對音感訓練,就不會有絕對音感,必須接受視唱練習(solfege)(主要是讀譜)或彈鋼琴這些訓練。
絕對音感是基因和環境影響的「複合能力」。光擁有基因還不夠,如果養育者沒有提供適合環境,才能就無法發揮。

如果想要讓基因賦予的才能徹底發揮,必須具備以下幾項要素:一、重複訓練的能力,二、透過訓練讓成續進步的才能,三、對那件事的喜好,四、無比的耐心。

在發揮專長的同時,也必須熱情地廣泛涉不擅長的事。擅長的事就算不多加費力,也會不斷成長,我們只要不著痕跡地予以支持就可以,相反的,對不擅長的事要花上比擅長的事多出好幾倍時間。當然前提為不能是本人極端討厭的事。
不能因孩子沒有才能而早早放棄,而是要熱情地加以培養,以「培養出五育均衡的人材」為目標,才是教育本質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玩童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